球盟会入口:迟到的约会~北川:“山川永纪凤凰涅槃”
发布时间:2025-04-27 08:04:49| 浏览次数:
,已经是17年前了。那一年的夏天,万众瞩目的北京奥运会如期而至。誰能料到,奥运会前夕的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了震惊世界的里氏8.0级、烈度11度的特大地震。災難引发的地震波环绕地球6圈 ,波及大半个中国以及亚洲多个国家和地区,北至内蒙古,东至上海,西至西藏,南至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甚至泰国、越南、菲律宾和日本等国均有明显震感。5·12汶川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灾害损失最重、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
多难兴邦。那一年,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全国上下众志成城抗震救灾的画面让人潸然泪下。在灾难面前,“爱国”从未如此刻骨铭心。任何动员和宣传都是多余的,每个中国人都在同呼吸共命运。那时候,捐款是自发的(我还捐了两次),大家有力出力有钱出钱争抢着奔赴险象环生的灾区。什么姓名、民族、性别、级别、身份都毫无意义,一声“同胞”让人肝肠寸断,血浓于水的亲情也从未如此浓烈。这种空前团结的感人局面,上一次恐怕还是在抗战时期。大家也是从新闻报道中第一次知道了汶川、青川、北川。讲真,作为非四川人,对这些陌生的地名并没有多少概念,只知道是在遥远的川西大山中。
5·12汶川地震震中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映秀镇(北纬31.0°、东经103.4°),漩口中学破碎的钟表时针永远的停留在了北京时间14时28分4秒。2022年反走317川藏北线时,路过汶川特意去了映秀镇。那天是5月11日,天空布满了愁云。即使处于疫情时期漩口中学依然聚集了大量人群,许多家属和游客冒着隔离风险赶去祭奠。我在漩口中学的遗址上久久伫立,看着倾倒的校舍,想到埋在遗址下的年轻生命,心情异常沉重。
“其实,最严重的还不是汶川,不是映秀镇,绵阳的北川县才是真的惨呦!”我们同行的司机向师傅是绵阳人,他的一句话让我愕然。从此,北川县就成了一个心结:什么时候一定去北川看看?
冥冥中自有天意。今年在妹夫绵阳老家过年,妹夫提出大年初四去北川逛一逛。他之前去过一次,对那里的羌族特色很感兴趣。于是乎,便有了此次北川之行。
绵阳是四川的第二大城市,90年代长虹电视的崛起让这座城市蜚声国内。绵阳也是一座军工重镇,绵阳科学城在国内举足轻重。我们从三台县出发,从东南到西北几乎横穿了整个绵阳。150多公里,高速两个多小时,都没有出绵阳地界,西部地区的市域面积普遍都很大。这要是在河南或者安徽,估计已经走过了六七个地级市。
过了安州区(原来叫安县)不远,就进入北川新县城。现在新县城位于永昌镇,地处县境南部,东北与江油市接壤,在一片大平原中,属于川西平原向岷山山系过渡的边缘。
驶入北川新县城,一条条宽敞的马路、一排排整齐簇新的建筑(普遍不高)展現在八方遊客面前。整个城市规划有序,基础设施完善,除了人流不是很大外,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根本看不出地震的创伤。我们把车停在巴拿恰附近,这里是北川新县城的十大标志性建筑之一,位于城市的空间轴线上,是新北川县城的门户,堪称了解北川的一扇窗口。
“巴拿恰”在羌族语言中的意思是“商贸街”,也就是内地的商业步行街。北川巴拿恰是集文化展示、购物、餐饮、娱乐休闲等功能为一体的羌族风貌特色主题街区,国家5A景区。
巴拿恰入口耸立着羌族寨子标志性的碉楼。这种碉楼在川西很常见,上次从西藏回来由德格县进入四川,仍然属于康巴藏区。过了马尔康,羌族的碉楼便随处可见。阿坝州羌族的特色保留的比较完整。碉楼一般为石质,仅开一门,内部有楼梯可以登上瞭望台。碉楼通常修建的陡峭高耸,外表石块尖锐,难以攀爬,碉楼之上视野极佳,是非常重要的防御工事。很多看似平平无奇的碉楼已在风雨中屹立了数百年之久。
四川周边陕西汉中(如宁强、略阳,蜀汉五虎上将之一的马超便是汉羌混血)和宝鸡地区(比如凤县)也有为数众多的羌族。但那边的羌族已经高度汉化,加之靠近中原腹地,在朝廷的怀柔安抚之下,军事斗争并不激烈,防御的作用便逐渐淡化,碉楼也就慢慢消失了。反观四川阿坝州的羌族,面临中原汉人和吐蕃藏族两个方向的戰略压力,时刻保持着高度的警惕,碉楼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所以建筑也浓缩着一个民族的历史和生活状态。
巴拿恰的碉楼虽然顽强地保留着传统样式,已是旧瓶换新酒了。这碉楼钢筋混凝土框架外挂石材,镶嵌着铝合金门窗,安装有观光电梯,是彻彻底底的商业化产物。走过碉楼进入巴拿恰,正逢华灯初上。街上人流如织,两边店铺鳞次栉比。土特产、旅游纪念品、特色小吃琳琅满目,叫卖之声此起彼伏,与内地的步行街大同小异。巴拿恰的商贾口音繁杂,小吃五花八门,很多江油、绵阳、成都的人在此地发财,他们是来自五湖四海的新北川人。
巴拿恰不是很长,走到南边尽头时,空气中传来震耳欲聋的鼓乐声,这是食肆免费表演的羌族歌舞。驻足观看:羌族音乐节奏欢快,歌声高亢明亮,穿透力十足的原生态唱法与藏族有异曲同工之妙。三五成群的羌族小姐姐身着或蓝或红的彩色袍服,头戴瓦帕,围着篝火踏歌而行,周身羌绣光彩夺目。少数民族不似汉族女子那般含蓄内敛,她们或抬脚、或扬手,时而前进,时而旋转,动作干净利落、富有节奏,简单又不失优雅,举手投足落落大方、一颦一笑尽显风情。一旁膀大腰圆的羌族男人头扎黑巾,身穿白色羊皮坎肩,一边踏步一边手持铃鼓(羌族羊皮鼓,多为圆形鼓面,又名“羌铃鼓”,羌语称“切欧兀”、“切热别日木”)打鼓和拍,鼓声激昂,仿佛在欢迎战场凯旋的勇士。
从歌舞风格可以看出,羌族绝对是一个善战的民族。在极具民族特色和感染力的乐舞烘托下,不断有酒足饭饱的食客加入歌舞助兴。大腹便便的肚腩、笨拙的舞姿、错点的舞步,既认真又略显拘谨的表情,美女与野兽的强烈反差,引得路人畅怀大笑,宾主尽欢,脸上不见丝毫尴尬,气氛融洽而又热烈。路人乐,舞者欢,大家都沉浸在过大年的喜悦之中。
走出巴拿恰,旁边便是安昌河,河上架有廊桥。在桥上眺望,岷山山脉依稀可见,那大山深处就是北川老县城。
北川也是大禹的故里,这里有流传千年的大禹故事,当然更有令人心痛的地震记忆。
吃过早饭,我们便出发了。北川老县城距离新县城有30多公里。车行不久,就扎入了莽莽大山。岷山山脉处于四川盆地向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受印度洋板块挤压不断抬升。岷山山脉十分高大,岩层却比较脆弱,因处在喜马拉雅地震带和龙门断裂带上,地壳活动频繁,容易发生地震。大山之间分布着星星点点的河谷,不大的河谷中村落密集,人口仍然比较稠密。
一开始地震的痕迹并不明显。感觉一直在爬升,当看到北川老县城的路牌后,开始盘旋下坡。下山的柏油路高低不平,靠近山体的半幅路面明显低沉,路基上散落的巨石不断映入眼帘,俯瞰山谷一片断壁残垣,触目惊心的地震景象扑面而来。
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位于曲山镇,是整个地震灾区中处于地震断裂带上的县城,具有全世界地震遗址保存面积最大、原貌保存最完整、地震破坏最严重、次生灾害最全面、破坏类型最典型的特征。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是目前世界上保存规模最大,最为完整的地震灾难遗址。“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坐落在这次地震带中部的北川县城所在地,受到地震的高强度破坏,数十万间房屋倒塌,瞬间成为一片废墟,15,000多人被无情地夺去了生命,幸存下来的完整家庭不到10%。北川县作为“5.12”汶川地震的极重灾区,县城在汶川地震中受到的破坏最为严重,人员伤亡也最为惨重,是此次地震中惟一一个因遭到毁灭性破坏而需要整体搬迁的县级城市。难怪向师傅说“北川最严重”,只有身临其境才能体会到地震的惨烈。
整个遗址分为老城区、新城区和沙坝地震断层三个部分,总保护面积1.2平方公里。县城以通口河为界,东侧的新城区遗迹丰富为参观的核心区域,西侧的老城区几乎已被夷为平地,连接新老城区的铁索桥(球盟会网页入口龙尾大桥)尚留有一点残躯。
整个县城满目疮痍,到处存留着山体垮塌、泥石流、堰塞湖的遗迹,各类垮塌、变形程度不同的房屋、桥梁、街道、道路等建筑物和构筑物随处可见,散落的生活、生产用具,挤压受损的车辆仍然保持着地震发生时的原状,时间仿佛永远的定格在了地震的瞬间。倒塌的房屋下,垮塌的山石下埋葬着无辜的生命,连空气中也弥漫着悲伤的味道。来此参观的游客,无不动容悲泣,很多人一边走一边泣不成声。
从停车场出来,沿着参观路线顺时针游览。依次经过北川人口与计划生育局原办公楼遗址、北川气象局遗址、县烟草专卖局原办公楼遗址、北川公安局遗址、曲山小学原校区遗址、中國電信/邮政局原办公楼遗址、绿宝酒店、遇难者公墓、遇难同胞纪念碑、景家山崩塌遗址、北川大酒店遗址、北川职业中学遗址、农村信用社原办公大楼遗址、三中心遗址(禹羌文化中心、惠民帮扶中心、社会事务服务中心)、中国人寿保险北川支公司原办公大楼遗址。前一秒还沉浸在巴拿恰欢声笑语中的游人,目睹眼前惨绝人寰的景象立刻变得异常沉默,大家全程不语,寂静的街道回荡着沉重的脚步声,天空的飞鸟也发出阵阵哀鸣。
公安局遗址前树立着遇难民警祭奠牌,黑色的照片代表着逝去的英烈。“羌山警魂垂青史,湔江英灵照人寰”,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些可爱鲜活的面孔。
公安局大楼经过加固仍然可以进入。家属楼虽然倾斜,在钢管的支撑下屹立不倒,雨棚和护栏仍旧是2008年的样子,倾倒的花盆散落在阳台上,再也见不到绽放在阳光下的美丽花朵。那些曾经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如今身在何处,是否安好?
院子里集中存放着地震中损毁的各类车辆。看著眼前的慘狀,大家不禁感嘆即便科技发达的今天,人类在大自然面前,依旧那么的渺小与无助。
曲山小学原校区遗址上演过一段美丽感人的励志故事。曲山小学是北川县教体局直属学校,5·12地震发生时整个校园垮塌,楼顶上“以大禹为楷模,从这里走向世界”的标语如今仅剩下了“走向世界”四个残存的殷红大字。全校1092名师生中遇难407人,仅有652人幸免于难,当年多家媒体报道的“芭蕾女孩”李月,便是从这里救出的幸存者之一。当时小学四年级的小李月被突如其来的地震压在了废墟之下,求生的本能、跳舞的梦想,支撑着李月度过了最为艰难的70多个小时。
2008年5月15日上午,救援人员为了挽救危在旦夕的李月,无奈之下做出了给她截肢的决定。人们难以忘记那一幕:废墟里,满面尘士的李月睁开大大的眼睛,问道:“我是不是很勇敢?”2008年9月8日,坐着轮椅的李月在北京残奥会开幕式上圆了自己的“芭蕾梦”,继续着自己“永不停跳的舞步”。正如《北京欢迎你》歌中唱的那样:“有梦想谁都了不起,有勇气就会有奇迹。”这是生命的赞歌,梦想的奇迹。
令人印象深刻的还有景家山崩塌遗址。突如其来的灾难,造成景家山崩塌,山上200多万方土石倾泻而下,处于这里的粮油加工厂、北川中学新区(原为曲山镇茅坝初中)等单位的房屋,瞬间倾倒或是被掩埋,造成了很大的人员伤亡。其中北川中学新区被整体掩埋,美丽的校园、朗朗的读书声、顷刻间化为永远的记忆,只剩下一个篮球架和仍然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
北川中学是县内唯一一所高(完)中,由本部和新区两部分构成,新区6个教学班,学生267人,教职工36人。地震发生约十几秒后,景家山突然大面积崩塌,整个校区被垮塌山体完全掩埋,仅剩下操场上的旗杆和一个篮球架。地震时,114名学生在老师带领下在县委礼堂参加全县五四青年创业表彰大会,另有部分学生到县职业中学上课,幸免于难。在校师生除正在操场上体育课的20余人幸存外,有101名学生、23名教职工(其中退休教职工5人)遇难。
如今孩子们的遗体依旧掩埋在废墟之下。废墟正中摆着一个孤零零的书桌,书桌背后一副长长的白布上写满了“妈妈思念儿子的53封信”。遗址前擺滿了鲜花,围栏上挂著各地游客送給孩子們的玩偶,悲怆的音乐回荡在曾经的校园,天地也为之动容,来此祭奠的人们无不泪洒当场。
参观完地震遗址,我们来到《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纪念馆按照“自然、简朴、生态、科学”八字方针,由上海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设计。纪念馆占地14.2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4,280平方米,陈展面积10,748平方米。主体建筑名为“裂缝”,寓意 “将灾难时刻闪电般定格在大地之间,留给后人永恒的记忆”。整个建筑造型以大地景观的手法,通过地面切割、抬起,形成主要的建筑体量,并通过下沉广场和步道向外延伸,与平缓的草坡融为一体,局部翘起露出地面,寓意新生和希望。纪念馆通过图片、影像和实物展示了地震发生时的悲怆、抗震救灾的感人故事以及新北川凤凰涅槃后的建设成果,深深的震撼着每一位参观者。
如今纪念馆附近的村寨店铺林立,生意做得热火朝天,人们来到这里都会不自觉的停下脚步,买点腊肉、吃一顿农家饭,为建设新北川尽一点绵薄之力(消费才是实打实的扶贫)。
吃完饭,我们启程返回三台,北川之行圆满结束。短短两天的北川之行,先是见证了新北川的热闹与人间烟火,又在北川老县城接受了一次触及心灵的洗礼,对生命的意义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在经济下行的大环境下,很多人过得十分煎熬,谁也不容易。无论遇到什么过不去的坎儿,一想到北川废墟下的无辜英灵,你还有什么理由不珍爱生命呢?活在当下,过好每一天。毕竟,太阳照常升起,明天又是新的一天。
迟到的约会,北川:“山川永纪,凤凰涅槃”。愿天堂不再有灾难,愿每一个人好好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