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治理”撬动“大幸福”
发布时间:2025-07-06 19:10:10| 浏览次数:
物业管理井井有条、社区食堂饭菜飘香、四点半课堂座无虚席、小区居民其乐融融……这些暖心场景,正是遵义市汇川区大连路街道深化城市基层党建与社会治理创新实践的生动缩影。
近年来,汇川区大连路街道以党建引领,积极探索在老旧小区、散居楼栋采取“社区党组织牵头成立物业服务公司自助管理一批、引入市场化专业物业服务企业共建共驻提升一批、引导居民自治实现自我管理一批”等“三个一批”的模式,初步构建起了“社区领办型、党建联建型、居民自治型”三位一体的物业管理体系,走出一条治理有效、居民和谐的城市治理特色路径。
社区是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承载着居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寄托与向往,大连路街道将持续找准“微切口”,努力探索基层治理服务新模式,进一步提升社区治理效能,以“微治理”撬动“大幸福”。
从物业费收缴率不足六成到突破九成,从年投诉56件锐减至15件,从“双物业混战”到“四方联动”治理,大连路街道坪山社区新熙园小区通过“党建+物业”创新实践,上演了一场基层治理的精彩蜕变。近日,记者实地探访这个曾经的“问题小区”,解码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幸福密码”。
站在新熙园小区门岗处,绿树成荫的步道与整洁的楼宇相映成趣。但时光倒回2018年,这里却是另一番景象:两家物业公司因业委会违规操作同时入驻,推诿扯皮导致垃圾堆积如山;房开公司私设地锁引发停车大战,业主围堵通道成为常态;物业费收缴率长期在50%低位徘徊,形成“服务差-拒缴费-服务更差”的恶性循环。
“最严重时,业主群里每天都有上百条投诉。”社区党总支书记邓平指着如今畅通的小区出入口通道回忆,当时3.5米宽的通道经常被堵得水泄不通,救护车、消防车进出困难,12345热线起相关投诉。
转机出现在2018年5月。街道党工委以“三步破局”重构治理体系:成立小区党支部,由社区党总支委员任书记,物业负责人、党员业主进入支委;组建9支“楼栋红管家”队伍,127名党员嵌入网格担任“六大员”;依法选举第二届业委会,4名党员委员构建“红色业委会”。
“我们给物业老总算清三本账。”社区干部展示着当年的谈话记录:口碑账——消除双物业负面影响才能长远发展;决策账——参与党组织生活精准把握需求;回报账——优质服务带动物业费收缴良性循环。最终,物业负责人以支委身份融入治理体系,促成16万元集体经济资金改造出入口,将通道拓宽至8.5米。
在小区中央平台,“四方联动+双线融合”机制展板格外吸引目光。社区党总支、小区党支部、业委会、物业公司通过交叉任职形成合力:社区党总支委员任小区党支部书记,物业负责人任支委,业委会主任兼任网格长。两条治理脉络清晰可见——议事协商线串联周例会、月联席制度;履职服务线完善“问题发现-分类处置-结果公示”闭环。
“小到更换池塘地砖,大到通道扩建,都有明确处置流程。”物业经理翻开工作月刊:2023年解决民生问题237件,投入10.5万元球盟会官网入口更新休闲设施,较三年前增长176%。每月张贴的“红黑榜”让服务质量可视化,业主王阿姨点赞:“现在报修24小时响应,楼道灯损坏不超过三天。”
社区打造“情满大连·幸福坪山”品牌,通过理论宣讲、睦邻活动、典型评选三维浸润:将党的二十大精神编成快板巡演,在中秋灯会上嵌入反诈知识,开展“好媳妇”“好邻居”月度评选。数据显示,小区近三年邻里纠纷下降82%,志愿者队伍从17人扩充至269人。
“文化软实力化解了很多硬矛盾。”据介绍,曾经为一些鸡毛蒜皮争吵的业主,如今自发组成巡逻队。72岁的党员楼栋长李红灿,每天带着“银发调解团”穿梭楼宇,成功化解宠物扰民等纠纷43起。
在小区党支部,记者看到了一张“三升一降”成绩单:物业费收缴率从59.15%升至92.53%,基础设施投入年增幅超30%,业主满意度达95%,而投诉量下降73%。这些数字背后,是党组织引领下多方共治的生动实践。
“从管理真空到善治样板,关键在于把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大连路街道办事处党工委书记吴胜蓉总结,新熙园模式已在辖区推广,培育出“红色物业管家”“睦邻议事厅”等12个特色品牌,更多“党建+”创新实践正在书写基层治理新篇章。
在新熙园采访,听得最多的是“我们小区”。从“无人管”到“一起管”,从“冷眼旁观”到“热心参与”,党建引领不仅重塑了治理体系,更重建了社区共同体意识。当党组织成为主心骨、党员成为先锋队、群众成为主人翁,“幸福家园”便不再是遥远的愿景。
从杂草丛生的闲置角落变身花香四溢的“睦邻花园”,从电线乱如蛛网的楼道升级为智能充电车棚,从无人问津的破旧办公室蝶变为欢声笑语的居民活动室……走进坪山社区长征三厂家属区,这个曾经“无业主委员会、无物业管理公司、无自治组织”的“三无”老旧小区的困局已被“六字诀”治理密码破解。
坪山社区党总支以“选、定、摸、议、办、奖”六步工作法,让469名居民从“站着看”变为“抢着干”,探索出一条党建引领、群众共治的老旧小区焕新之路。
“以前小区垃圾堆成山都没人管,现在楼道每天有人扫,停车位划分得整整齐齐。”在睦邻活动室下棋的刘大爷感慨道。这个建于1998年的老厂区家属院,曾因长期缺乏管理陷入“设施老化—环境脏乱—居民抱怨”的恶性循环。转机始于去年社区党总支发起的“选贤行动”——通过楼栋长论坛、坝坝会推选,5名党员骨干带着3名热心居民组成“自管委”。
这支队伍很快展现出战斗力:楼长带着“温情服务队”逐户登记需求;电工自愿帮忙排查电路隐患;妇女自愿组织清理卫生死角。社区还建立“兼职委员”机制,让更多能人参与治理。“看着自管委办公室墙上挂着的任务进度表,哪家下水道堵了、哪栋需要换路灯都写得明明白白。”居民陈大姐说,现在遇到问题不再“踢皮球”。
走进楼道,墙上的“睦邻之星”评比栏格外醒目。推行“睦邻积分”制度后,居民参与志愿服务可兑换理发折扣、超市代金券。“上周帮王奶奶修好水管加了5分,月底能给孙子换本新书。”志愿者老赵笑着展示积分存折。这套涵盖环境卫生、邻里互助等指标的考评体系,让曾经乱停的电动车自觉入位,高空抛物现象基本消失。
更让居民津津乐道的是“三级议事”带来的改变。在解决困扰多年的电表老化问题时,“自管委”收集民意后,社区党总支连夜对接供电部门,仅用20天就完成全部更换。“以前提意见像拳头打棉花,现在提了真管用!”居民代表在坝坝会上竖起大拇指。如今小区已形成“小事楼栋议、难事联席商、大事集体定”的议事机制,16项民生清单完成率达93%。
午后阳光洒在粉刷一新的墙面上,“睦邻书吧”里几位老人正专注阅读,儿童活动区传来阵阵欢笑。这个由废弃办公室改造的多功能空间,见证着居民从“陌邻”到“睦邻”的转变。“自管委腾出办公室那天,我就知道这次动真格了。”参与改造设计的一位居民回忆,社区发动能工巧匠利用旧家具DIY装饰,居民自发捐赠图书300余册。
停车棚智能充电桩、晾晒区不锈钢支架、楼道感应灯……小区每个角落都藏着暖心细节。社区党总支书记邓平指着一块“微心愿”展板介绍根据居民的意见,我们按需定制改造方案。目前小区已新增停车位82个,打造42处便民设施,曾经的卫生死角变成7处口袋公园。
夜幕降临,路灯照亮回家的路。“以前总想搬走,现在儿子要接我去新房我都不乐意!”刘阿姨的话道出居民心声。坪山社区用“六字诀”书写的老旧小区变形记证明:当党组织搭建起共治舞台,每位居民都能成为美好生活的创造者。据悉,该模式已在全区推广,让更多“老破小”焕发“新活力”。
曾经坑洼积水的破损路面,如今铺上了墨绿色防滑地胶,崭新的乒乓球台在阳光下泛着光泽。走进大连路街道长沙路社区美城花园小区,平整的透水地面与橙蓝相间的运动设施相映成趣,老人们悠闲踱步,孩子们嬉戏玩耍,乒乓球爱好者激烈角逐,改造后的公共空间俨然成为全龄共享的活力磁场。
“以前下雨天根本不敢出门,现在防滑地面走起来特别踏实!”正在陪孙子打乒乓球的李大爷笑道。据悉,改造精准对接居民需求,不仅将破损地面升级为透水防滑运动区,还安装了乒乓球台,激发小区居动热情。社区干部何继琴说,焕然一新的小区环境使邻里互动频次大幅提升,实现了“小改造”撬动“大幸福”。
“改造前这里就是个‘雷区,下雨天积水能漫过脚踝,地面破损严重,坑洼不平容易滑倒。”何继琴一边说着,一边轻跺展示防滑透水地面。
在美城花园附近,崭新的智能充电桩映入眼帘。不时有居民扫码为电动车充电:“过去飞线充电像‘蜘蛛网,现在手机一扫就能充,安全又便宜!”这个建于90年代的开放式小区,曾因长期缺乏物业管理,饱受基础设施老化、安全隐患频发之苦。
转机始于社区党总支领办的暖心服务有限公司。2023年,长沙路社区创新“党建+物业”模式,将美城花园、铁路小区等5个无物业小区的608户居民纳入兜底服务。物业费按需定制——美城花园每平米0.8元,铁路小区年费120元,对4户困难家庭实行费用减免。“我们不是单纯收钱办事,而是要做社区治理的红色管家。”何继琴说。
“过去小区冷漠得对门都不认识,现在活动多得赶场子。”元宵厨艺比拼、清明青团制作、儿童跳蚤市场……最火爆的“睦邻市集”吸引周边3个小区参与,闲置物品交易量达150件。社区还组建起32人的“红管家”志愿服务队,开展“微走访”收集28项诉求,完成率100%。
数据背后的治理温度,翻开长沙路社区的“红色物业”成绩单,数字跃动温暖:物业覆盖率100%,服务成本降低40%;加装电梯1部,新建充电桩12个,化解安全隐患23处;开展睦邻活动10场,组建微信群4个,邻里互动频次提升70%;设置民情意见箱1个,解决群众诉求28件,办结率100%
“基层治理要算好民生账。”何继琴指着风尚街区C区新划的停车位介绍,通过“三位一体”议事机制,整合边角地新增车位15个,停车纠纷同比下降90%。在铁路小区,物业人员兼职“垃圾分类指导员”,带动居民参与率从30%跃升至85%。
暮色中的美城花园亮起暖黄路灯,“红管家”梁玉凤仍在巡查楼道。转角处的公告栏上,“红色物业明白卡”清晰列明服务事项,二维码旁“24小时响应”的承诺格外醒目。从运动场的欢声笑语到“睦邻之家”的琴瑟和鸣,从智能充电桩的科技蓝到志愿者马甲的党建红,这个曾经失管的老旧小区,正奏响基层治理的“幸福三重奏”。
“党建引领不是抽象概念,而是具象为充电桩里的每一度电、乒乓球台上的每一滴汗、邻里相视而笑的每一个瞬间。”长沙路社区正在实现一项项民生期盼——适老化改造二期工程、智慧安防系统升级……红色物业的温暖故事,仍在继续书写。